髲发髢首


      假发髻的历史比较的悠久,假发在古代称“髲”或“髢”,假发髻则称为“义髻”。古代发髻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种:“髻”和“鬟”,髻是将头发挽成各种形状盘于头顶或者脑后,为实心状态;而鬟则是将头发成环状固定在头顶,为空心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古代妇女的假发可分为三种:副、编、次。其中“副”是最华丽的,它不仅形状美观高大,还配以华丽的头饰;“编”则是将假发覆盖在真发上,用来提高发髻的高度或者宽度,使之仿佛发量增加了不少;“次”则是将真假发结合,将假发混在真发里面。

       中国古代很早就在使用假发了,《诗经》中就有记载卫宣公的妻子宣姜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,因此不屑于使用假发(原句“鬒发如云,不屑髢也。”)。这也说明了当时就有女子因为发量原因而使用假发。

       古代假发髻的材料有很多,一般有木头(例如唐代的“单刀半翻髻”)、棕毛(例如唐代的“乌蛮髻)、布(例如清代的“元宝髻”)、真人发丝(例如汉代的马王堆出土的女主人的发髻)等。在形形色色材质制作的假发髻中,真人的发丝的使用比较受欢迎,但也是价格最昂贵的。古代有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一训言,人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剪掉自己的头发,不到万不得已,一般不会去剪发。元代戏曲《琵琶记》中描写赵五娘刨坟剪发来葬自己的公婆,可见“剪发”换钱也是有的。东晋时期陶侃贫贱时,其母湛氏为了招待范逵,遂将自己头上的长发剪下来“下为二髲,卖得数斛米”。因穷困不得不剪掉头发来换钱的例子还有很多,可见在古代真发制作的假髻多为有钱人家使用。


       作为我们现代古装造型来讲,已经不需要用木头、棕毛等这些材质了,用得比较普遍的都是发丝类材质,有真发丝(价格高一点),假发丝(一般是纤维材质,价格偏低)。简单来说,假发髻有两大类,即硬发髻和软发髻。

       什么是硬发髻。硬发髻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发髻是硬的,发髻里面有铁丝骨架支撑着。这种发髻一般能塑造很高的高髻,但是它一旦损耗或者变形,修复起来就比较麻烦。

       什么是软发髻。软发髻相对硬发髻而言,它没有铁丝作为支撑,整个发髻是软的。这种发髻一般只能做一些相对比较低的髻,并且容易变形,不过它的线条感一般比硬发髻优美。

       假发髻的运用中,还有全义髻和半义髻之分。全义髻指的是完整的假发髻,它的佩戴比较方便,直接固定在头上就可以;另一种半义髻是将做好的假髻发胎固定在头上,根据需要,另外覆盖一层真发或者假发。这两种形式的发髻有着一些区别,全义髻灵活性比较弱,它是固定的形态不可更改;而半义髻可以根据所需变化各种形状,灵活性较强。



评论
© Niki Gallery/Powered by LOFTER